自2006年年底以来,俄罗斯政府为整顿批发和零售市场秩序、规范外来移民就业等相继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这对中俄边境贸易和莫斯科等地华人在俄从事零售贸易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如何看待俄罗斯新的法律法规及其对中俄边境贸易的影响,并探讨中俄边境贸易在新的合作形式下的发展趋势。
一 俄罗斯新移民法的颁布
2006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要求俄罗斯政府整顿商业尤其是零售业的经营秩序。根据俄罗斯政府于10月15日颁布的《俄罗斯联邦禁止外国人在售货摊位和市场从事零售工作政府令》,11月27日,普京签署《关于修改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授予俄罗斯政府调整单位及个人商品销售活动的全权。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政府开始制定或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说法,俄罗斯政府的目的是尽快地改善和修改俄罗斯移民法,使它变得更清楚、更明晰,使所有想来俄罗斯开展经营和从事业务以及想与俄罗斯发展经济关系的人能够享有更好的法律保障①。自2007年1月15日起,俄罗斯新的法律法规,包括《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移民登记法》、《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关于修改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合法地位联邦法》等先后开始生效。以上这些新的法律法规被中国媒体习惯称为俄罗斯新移民法②。
依据俄罗斯新移民法,外国人在俄工作必须具有合法手续;外籍劳务人员将被禁止在俄罗斯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从2007年4月1日起,将全面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小额零售贸易。
俄罗斯新移民法还规定,从2007年1月15日到4月1日,外国人在售货摊点、自由市场及“商店以外的场所”从事零售业的人数应限制在零售业职工总人数的40%以内;从2007年4月1日到12月31日,外国人在零售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要降为零,即全面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俄罗斯新移民法简化了入俄外籍劳务人员的劳动许可证办理程序,但相应规定:在俄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只能雇用持合法身份的外籍劳务人员,企业用人必须经过名额审批后再发邀请函。俄罗斯新移民法加大了对雇用非法劳务移民的企业主的惩罚力度,每雇用一位非法劳务移民的罚款为80万卢布(约3万多美元)。俄罗斯政府准备逐步以本国人取代目前在俄从事零售业的外国人。到2007年年底,俄罗斯不再允许外国公民在帐篷和露天市场从事零售业。此外,俄罗斯新移民法还扩大了俄罗斯政府处理移民的权力。
2006年年末,根据俄罗斯新移民法,俄罗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针对外国移民及外籍劳务市场的清理整顿。
二 俄罗斯新移民法颁布的缘由
2007年新年伊始,俄罗斯政府出台新移民法绝非偶然。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俄罗斯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后苏联时期存在的“灰色清关”、非法雇工和市场交易及所谓的非法移民现象对俄罗斯贸易秩序的影响。应该说,俄罗斯为规范市场环境和贸易秩序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仅是俄罗斯为加入WTO所做的努力,也符合其国家利益。从发展本国经济和维护国家安全等大目标看,俄罗斯新移民法的颁布很合乎情理。
(一)消除非法移民隐患,保护本国公民就业
按照俄罗斯官方和政府人士的解释,俄制定相应的法律并非排挤外国人,也不是针对中国商人,而是希望俄罗斯的市场贸易能够在更严格的国家监督下实施,能够更多考虑到商品安全,为俄罗斯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规范劳务市场。
一方面,从领土面积看,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国,但俄罗斯的劳动力人数却难以满足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人口每年减少80万,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危机①。因此,移民就成为俄罗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重要途径,大批缺少合法手续的外籍劳务人员的流入曾在一段时期里弥补了俄罗斯因人口下降导致的劳动力短缺。按照俄罗斯联邦移民局的统计,目前在俄罗斯1.5亿人口中有1000万~1
200万外国人,其中700万是非法劳务人员:他们40%从事建筑业务,20%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剩下的则分布在其他领域。根据有关研究人员的粗略估计,在俄罗斯从事零售业的中国商人大约为10万人。大量的“灰色移民”给俄罗斯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对俄罗斯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在80亿美元左右。而且,大量的“灰色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俄罗斯人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包括普京总统都认为,在俄罗斯的零售贸易领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目前,除了格鲁吉亚和土库曼斯坦两国外,其他独联体国家都与俄罗斯有互免签证的制度,这些无需签证的外国劳动力在俄劳动力市场上已成为俄罗斯人的主要竞争对手。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强调:从俄劳动力市场某些岗位的需求情况来看,本国劳动力已经“足够用”。为“保障国家安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和优先安排本国公民就业”,普京责成俄罗斯政府就对外国劳工实行配额制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②。为此,2006年下半年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外国移民管理和外籍劳务市场进行大力整顿。近年来,在一些欧洲国家诸如法国等因移民问题而引发的大规模骚乱,也促使俄罗斯更加重视移民问题。
(二)打击“灰色清关”,迎接“入世”检查
在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市场供应物资严重短缺。为了能够满足大众的日用品需求,俄罗斯政府实际上是默许外国商品通过“灰色清关”方式进入俄罗斯。“灰色清关”是中俄贸易中的一个历史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很多中国商品都是通过“包机包税”等“灰色清关”途径进入俄罗斯市场。也就是说,中国货主只要向货运公司缴纳运费,就可以由货运公司将货物运往目的地,并由货运公司委托的“清关公司”代理清关,后者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手续办好①。这种途径对中国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出口手续便利,但后果是使俄罗斯政府的税收蒙受损失。所以,在过去的10多年间,俄罗斯政府一直试图解决“灰色清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俄罗斯至今还未“入世”,这与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而市场秩序混乱、海关腐败、“灰色清关”等问题一直是俄罗斯不能“入世”的主要障碍。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府不断改善本国市场秩序和经济环境,把“入世”作为俄罗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且在修改法律制度、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次俄罗斯以立法形式禁止外国人在俄境内从事小额零售贸易等,则是想在“入世”之前对国内的市场秩序进行清理整顿,以改变多年来商品零售贸易的无序状态,迎接世界贸易组织官员的检查验收。
(三)维护国家安全,出于大选需要
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俄罗斯公民对低档商品的大量需求已成为过去,开始步入正常消费轨道。以前,由于俄罗斯对外国商品准入门槛低,商检、海关管理不善,导致多年来大批假冒伪劣产品涌入,给俄罗斯零售业和民族工业带来严重冲击。俄联邦移民局负责人甚至认为,大量非法外籍劳务人员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据说,在俄的外籍劳务人员每年绕过海关检查将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转移出俄罗斯;非法外籍劳务人员因不纳税,每年给俄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80亿美元②。同时,由于俄罗斯大选在即,出于国家安全和大选的考虑,俄罗斯政府也需要在大选前整顿市场秩序,限制非法移民,以取悦于选民。
三 俄罗斯新移民法对中俄边境贸易的影响
俄罗斯新移民法的颁布对中俄边境贸易会产生深刻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可能改变中俄原来的边境贸易模式。俄罗斯一些知名人士认为,就目前形势来看,贸易“整顿”势在必行。这预示着一种中俄贸易模式的终结。虽然俄罗斯新移民法于2007年4月才开始全面施行,但是,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俄罗斯部分地区早已提前采取相应的清查整顿行动。尽管俄罗斯官方和媒体一再声称,新移民法及其相关政策“没有直接仅对华商的含意”,但是在边境的一些贸易市场上,俄方已开始解聘外籍劳务人员,位于莫斯科的小商品零售市场已被政府明令拆除。俄罗斯官方公布,在全国范围内将有115个露天市场陆续关闭。
2007年的中俄边境贸易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以黑龙江省为例,俄罗斯实施的相关政策及俄罗斯新移民法的颁布对中俄两国口岸边境贸易已产生了直接影响,它使两国的边境贸易额大大下降,更使从事边境贸易的人数、交易数量急剧减少。在俄方,滨海边疆区的边境贸易额比过去下降了四成;俄远东地区的一些中国市场遭关闭,大批华商撤离。也许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消费品市场上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
(一)俄打击“灰色清关”将在短期内影响中国商品的竞争力
由于历史原因,中俄贸易中的“包税贸易”、“倒包贸易”、“旅游贸易”等在中国对俄出口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自2005年起,俄罗斯加大对“灰色清关”的治理力度,规范对来自中国、东南亚和土耳其等国的日用品的管理。由于俄罗斯日用品进口税率较高、通关时间长,中国日用品通过正规贸易渠道进入俄罗斯的成本较原先大幅增加,加之中国出口的一些日用品质量不及韩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国,更使中国此类商品的出口优势减弱①。
(二)“倒包贸易”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俄罗斯新移民法的全面实施还意味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俄民间“倒包贸易”时代的终结。“倒包贸易”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通过“灰色清关”为货主办理进口业务;第二,“大市场”是通过“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主要销售场所。应该说,“倒包贸易”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为解决市场供应物资严重缺乏而急需从国外大量进口的权宜之计。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都存在“包车”、“包船”等“倒包贸易”方式,且大部分出口货物由俄罗斯“清关公司”接关。随着近几年俄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不规范的贸易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俄经济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新移民法的实行也影响到一些代理公司,它们将被迫中断贸易批发业务。据黑河口岸反映,俄罗斯该项政策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目前,在黑河口岸从事民贸的中国商人已大大减少向俄罗斯发运货物,报关数量由原来的日均800余包下降到日均300余包。
(三)中国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额将大幅下滑
从贸易方式上看,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主要有边境贸易、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2005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为57.81亿美元。全年增长较快的是边境贸易,其次是以旅游购物为主的其他贸易,而最具潜力的加工贸易仅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额的0.35%。这种贸易结构表明黑龙江省对边境贸易过强的依赖性。俄方调整贸易政策势必给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出口)带来不利影响。自2006年年初开始,俄罗斯对华贸易政策在发生变化。受此影响,2006年1~11月绥芬河市仅服装和纺织品出口一项就比2005年同期减少2.65亿美元,使全市对俄出口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从俄罗斯新移民法来看,2007年俄打击“灰色清关”的措施会更加严厉,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额还将大幅下滑。 (四)在俄从事零售业的中国商人利益受到冲击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2月,黑龙江省在俄罗斯境内从事零售业的商人多达10万人。来自黑河市政府驻阿穆尔州经贸代表处的资料表明,仅在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大市场上,从事零售业的中国商人就有近2000人,其中黑龙江省籍商人约占90%。由于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大多从事零售和小额批发业务,因此,他们成为这场“新政”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在俄罗斯零售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将逐步缩减,甚至彻底退出俄罗斯的零售市场。俄罗斯政府从2007年4月1日起,逐步关闭全国115个大型露天市场。受此影响,预计全俄罗斯将有大量华商被迫返乡或另寻出路。另外,为华人商铺打工的中国售货员大多也不符合俄罗斯新移民法的规定,他们也可能被迫失业。
(五)对俄出口商品结构单一,边境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受到冲击
在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的商品中,服装、纺织品和鞋类等商品出口额为29.4亿美元,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出口额的76%,占黑龙江全省对外贸易出口额的48%。众所周知,在俄的中国商人大多从事中国服装、纺织品和鞋类等商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务。很显然,俄新移民法的颁布必将导致俄境内此类中国商品销售额下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特别是黑龙江省边境地区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根据对绥芬河、东宁、黑河、同江等重点口岸调查预测,因受俄罗斯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2007年对俄出口额将减少15亿美元左右。
四 展望和建议
随着中俄贸易不断规范化,两国的经贸合作将逐渐建立在新的合作模式基础之上。首先,俄罗斯新移民法的颁布将预示着中俄民间传统贸易模式的终结。苏联解体之初,肩拉背扛的“倒爷贸易”、“露天零售市场”将成为历史。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国内法律法规的完善,单纯的“倒包贸易”已不能适应当今俄罗斯经济的发展。规范经营、合法经营才是在俄华商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随着中俄商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投资合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远远高于中俄贸易原始阶段的“倒爷”,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文化底蕴、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积累和交融,还需要熟悉俄罗斯当地法律法规和商贸体制。最后,整顿市场秩序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商人来说是利大于弊。总之,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低成本、小作坊、零敲碎打式的贸易模式已经在中俄之间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两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需要。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因此,中国企业要认清这种发展的大趋势并适应俄国内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经贸合作模式和经营方式,从俄方的政策调整中捕捉新的发展机遇。
(一)转变观念
要提倡中俄贸易互利共赢的观念。中俄经贸合作旨在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为此,中方应在行动上实现四大转变:从单方面强调中方经济效益向提倡中俄双方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观念转变;从以加强对俄一般贸易为主向以发展对俄出口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从以口岸对俄经贸为主向加强口岸与沿江、沿铁路和公路地区的整体开放转变;从以发展口岸中小城市对俄出口加工业为主向以口岸中小城市与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大中城市联手共同发展对俄出口加工业转变。
(二)做大做强对俄贸易龙头企业
中国要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引导黑龙江省在俄从事经贸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尽快调整经营策略,规范经贸活动,开发俄罗斯本国人的营销渠道,利用俄方资源开拓中高档市场。在项目建设上,应给予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龙头企业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它们对俄贸易的龙头作用,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①。黑龙江省政府应重点抓好全省对俄贸易排名前10名的龙头企业。在有较强实力的对俄贸易企业中,应重点扶持绥芬河龙江商联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东宁县华宇有限责任公司、东宁县吉信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帮助在俄从事商品零售业务的人员尽快以委托俄罗斯人经营、在俄注册公司、雇用俄罗斯人零售等方式,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帮助返回国内的曾在俄从事零售业的中国商人在黑龙江省重点口岸投资兴业,充分利用这些人热爱、熟悉对俄贸易的人文优势,以促进黑龙江省重点口岸对俄贸易的发展。
(三)“走出去”,在俄罗斯建立“中国工业园区”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及俄罗斯人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大量中国商品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进入俄罗斯市场;这些中国商品以其较优良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已经在俄罗斯拥有一定的市场消费群体。然而,随着俄罗斯政策法规的调整以及俄罗斯集中整治非正常渠道的进口秩序,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途径变得狭窄。中国南方不少企业虽然很想在俄罗斯投资建厂、生产和销售其名牌产品,但由于不了解俄罗斯市场情况,不敢轻易前往俄罗斯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应发挥中国边境省市对俄经贸的优势并在俄罗斯建立“中国工业园区”,以规避关税风险和吸引中国南方发达地区的企业在“中国工业园区”投资兴业。
(四)进一步加强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与沟通
中国经贸部门和企业也应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到俄罗斯参加展会或举办展销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对俄贸易促进活动。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应利用“哈洽会”等时机,帮助俄罗斯有关政府部门及企业搞好项目推介,组织中方企业与俄方企业进行洽谈对接。针对中国对俄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应促使中俄经贸科技合作实现战略升级,大力转变对俄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对俄贸易持续、协调发展。
(五)构建中国边境省市对俄出口生产体系
针对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和中国边境省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合理构建对俄出口生产体系。例如,在口岸等边境地区建立果蔬生产基地和对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发展已有的木材加工企业(除了向原欧亚国家出口外,应研究向俄罗斯市场返销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的可行性);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建立加工厂,形成口岸地区与内陆市县联手发展对俄出口生产加工业,共同梯度开拓俄罗斯市场。
俄罗斯政府此次政策出台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力恢复、国际地位提高后的必然选择。从俄罗斯法律政策走向及俄罗斯政府高官对新移民法的解读看,其目的与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和结构改革的战略构想及目标基本一致。所以与其选择逃避,不如选择转型。中方应利用俄罗斯新移民法对俄市场及边境贸易的影响,积极寻求转型之路,以适应俄“新政”和中俄边境贸易的新变化。